青年荀慧生终于盼来了自己的洞房花烛夜。这一天原本是他最幸福的一天,因为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子,在今天即将成为自己的妻子。
他充满期待地过完了这一天,终于在送走众多宾客。
之后,他来到了那个还带着红盖头女子的旁边。
然而,伸手揭开盖头的瞬间,他满心欢喜却落了空。
因为那个红盖头下的女子,根本就不是他心目中的妻子——吴小霞,而是她的姑姑吴春生。
在这巨大的反差下,荀慧生才意识到:自己被骗了!
像是宝玉原以为迎娶的是黛玉妹妹,结果却变成了薛宝钗,这其中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到?
这一刻,当新郎官的他才感受到人微言轻,就连自己的婚姻也像是落入了别人计划好的圈套。
当时的人们把这件事当成笑料来谈及,但是他们绝对想不到,这个屈辱的青年以后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四大名旦之一。
颠沛流离的少年时光
说到荀慧生的这段将错就错的“姻缘”,就不得不说当时的婚姻制度了。
如果两个人要结婚,情投意合什么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门当户对。
就是这样约定俗成的规矩拆散了天下多少有缘人,而荀慧生和吴小霞,就成为了这种观念下的“苦命鸳鸯”。
原本荀慧生娶的并不是吴春生,而是吴春生的外甥女——吴小霞。
吴小霞原本是与荀慧生情投意合,两个人站在一起也算是郎才女貌。
但是他们的爱情遇到了拦路虎,也就是吴小霞的父亲——吴彩霞。
他是“武生宗师”杨小楼的徒弟,专攻旦角。
一开始,荀慧生是先认识吴彩霞的,但是他一直不太喜欢荀慧生。
因为他觉得荀慧生是梆子戏出身的,以后注定没有什么出息。
况且当时的思想还是流行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自由恋爱在当时是“败坏名声”的,所以在这门亲事上,吴彩霞是极力反对。
后来在师傅杨小楼的极力劝说下,吴彩霞终于松了口,同意这门亲事。
虽然说他同意了,但是没有说嫁的是吴小霞,于是直到新婚之夜,荀慧生才知道自己的新娘子被掉包了。
而娶进门的吴春生,既然堂都拜了,且当时也没有离婚这一选择。
况且他明白,自己和吴小霞这辈子也没有机会了,而吴春生又是吴小霞的姑姑,于是他只好接受现实。
刚开始两人有间隙,毕竟荀慧生真正想娶的人并不是吴春霞。
但是长时间的相处下来,荀慧生慢慢被吴春霞细致入微的爱所打动,两人也索性将错就错,做一对寻常的夫妻。
这件事情虽然说是意外地促进了一段不错的姻缘。
但是明眼人都知道,吴彩霞是看不起荀慧生,才会来这么一出狸猫换太子。
其实吴彩霞看错了,他没有发现,这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小伙子的身体里有着这样强大的力量。
荀慧生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,但是由于家中实在没有足够的能力养育他。
在荀慧生七岁的时候,他和哥哥被一起卖到了一个二梆子戏班学戏。
在这个戏班的几年,他们每天不仅要忍受长时间的艰苦训练,还要被班主毫无人性的打骂。
在人命如草芥的那个时代,年纪小的荀慧生只能默默忍受。
但是哥哥再也受不了了,终于有一天,找了机会偷偷溜走了。
少年的荀慧生却是以自己巨大的毅力留下来了,可能在那个时候,是对戏剧的热爱支撑了他。
出生贫寒的他在戏剧这个领域天赋异禀。
可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,好在荀慧生这匹千里马,最终也找到了他的伯乐。
被来回买卖多次的他,被花旦庞启发看中,并签订了合约。
于是他开始在八岁那年陆续登台演出,到了十岁的时候,他已经小有名气。
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,他也得到了很多名师的指点,也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。
到荀慧生十五岁的时候,这个本该出师的年纪,庞启发却怎么也不愿意放他走。
因为现在的荀慧生的名气很大,每年就光是演出的报酬都是一笔庞大的树木,庞启发自然不舍得放走这颗摇钱树。
最后荀慧生还是受到当时一位名旦的帮助,由他出面,终于与庞启发达成了协议——荀慧生延长两年出师,并且这两年所赚得的钱取一半给庞启发。
虽然庞启发后来所做的事情有些破坏师徒情谊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是他发现的荀慧生的才华,并给了他平台,才有了以后的在戏曲上有如此造诣的荀慧生。
恢复自由身的荀慧生在戏剧的道路上也是越走越远。
颠沛流离的少年时光不仅没有让荀慧生萌生自卑,还让荀慧生在戏曲演绎上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看法,早早了解的世界的背面。
这让后来的荀慧生不管处境如何,都有东山再起的决心。
独具一格的“荀派”风格
之后,荀慧生与梅兰芳、程砚秋、尚小云等四人被称为“四大名旦”。
此外荀慧生还与杨小楼、尚小云、谭小培一起称为“三小一白”
从一穷二白的戏场新秀,荀慧生能在戏曲上面取得这么大的成就,靠的不是人际关系,更多的是他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努力。
京剧是最讲究“无声不歌,无动不舞”,而荀慧生作为一名京剧大师,更是将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。
对于不同的人物,他有着不同的表现方法。他将饱满的情感融入到京剧舞台上的唱、念、做、打中。
荀慧生一开始是学梆子戏的,做工很好。
做工一般指京剧中的形体动作,但是在嗓子上就没有其他名角惊艳。
荀慧生也深知自己的劣势所在,于是即使在当时他有着很高的荣誉。
但是他仍然丝毫都不敢懈怠,他每天都勤加练习,丝毫都不敢懈怠。
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《申报》上,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评价荀慧生的:
他专心学艺,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到郊外去练习嗓子,“比之去岁之嗓音,非但觉得坚实,更觉刚健之中兼含婀娜,今旦角能用中和之音,刚柔兼擅者,德霖以后,牡丹实为第一人。”
这里的牡丹也就是荀慧生了,能得到《申报》的如此评价,可见荀慧生平时的勤勉。
就是靠着日复一日的苦练,荀慧生的嗓音才一日比一日精进。
有一次他在吉祥园登台表演的时候,那些从前听过他的表演的宾客都觉得稀奇。
台上的荀慧生俨然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,一个个都称赞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”。
不仅仅是唱腔,荀慧生一直坚持演戏要“三分生”的道理。
这并不是说表演者对戏曲的熟悉程度弱,而是要戏曲保持适当的陌生感。
只要对角色陌生了,每次演绎的时候,表演者会注意这个角色似乎还有那些地方不够完善,演得不够好,下次就能够及时改进。
“三分生”的表演方式也可以说是演员不断琢磨和进步的过程。
只有不断改进,观众才能看到角色身上最灵活的一面,才能取得相应的舞台效果。
从此可以看出,荀慧生在戏剧领域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自创的美学的。
不管怎样,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,荀慧生即使是在取得较大成就的时候,也在不断地突破自己。
这正是他常常带着台下观众惊喜的原因。
荀慧生顺应时代改革唱腔,适应大众听觉审美需求的多样化,但这距离荀慧生形成自己的风格还需要一番磨砺。
荀慧生除了不断突破自己的艺术技巧之外,他还不迂腐,敢创新。顺应时代而对戏剧唱腔进行改革,这也是荀慧生确立戏曲界的地位的关键所在。
他广泛吸收多种戏曲的唱腔风格,并在京剧的基础上融会贯通。
1926年他在沪上演出的时候,嗓音圆润甜美,刚健中加入细密的音质。
这是他新唱腔的初露头角,并受到当时民众的喜爱。
2年后,荀式唱腔已经基本形成了。
这种唱腔低回婉转、节奏明显,是戏曲界的一个新时期。
不仅是他别具一格的唱腔,他所演绎的各种角色也值得细细揣摩,因为当他穿上戏服,似乎荀慧生就消失了。
他变成了娇憨可爱的小女子,变成了风情万种的少妇,变成了垂垂老矣的老人。
他将不同身份的人的一举一动模仿得惟妙惟肖,似乎站在台上的就是角色本人。
他的动作细腻,所以他得了一个外号——表情圣手。
就连《戏剧旬刊》也说:四大名旦之做工表情,其能达百分数者,厥推慧生。
荀慧生就是靠着自己的偏执劲,在戏曲界开了一扇新的窗户。
他对中国戏曲界的影响力是不用说的,但是由于当时时代的限制,他并未留下影视录像。
我们也只能从一些记载他的书籍中管中窥豹,除了戏剧上的成就之外,他究竟还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?
真性情的京剧大师也是“普通人”
也许与我们平时将大师高高托举到神坛上,却忽略了一点,他们与我们一样,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。
荀慧生有一本日记叫《小留香馆日记》。
他从青年的时候就在记这本日记,数十年来从未间断,之后文化大革命遗失了一部分,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幸存的日记中,了解到荀慧生这位大师的生平。
荀慧生这一生虽然可以称得上是由苦到甜,但是也可以说是生不逢时。
1900年出生的他,正好碰上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半个世纪。
都说戏子无情,但是在荀慧生的日记中,却处处可以看到男儿的铮铮铁骨。
一般来说,像荀慧生这样的大师,他本来可以不接触这些事情,上半生所挣得的钱已经足够保足他以后的生活。
但是他还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的危亡,在“九一八事变”的时候,他在日记中完整地将那天北京《晨报》的标题新闻抄下来了,字里行间难以掩饰他的悲愤与震惊。
他在日记中记下了各界人士积极组织和参与救亡活动的情形。
也许在那个时候,包括他在内的多少中国人民,都在紧握拳头。
同时他也参加了很多关于救亡的主题的义演。
在这个特殊的时期,有人机关算尽想大发国难财,有人不辞辛劳力求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。
在抗日战争中期的时候,当年的四大名旦也是各有归处。
程砚秋隐退至北京郊区务农,梅兰芳从抗战开始后就谢绝舞台,而荀慧生也决定经商。
后来荀慧生也投资了一些领域,但是奈何其所学知识有限,又加上当时国内商业环境一片萧条,最后也是不了了之。
荀慧生除了平常日常练习之外,也喜欢叫几个朋友同行打麻将。
这不仅是他的一种放松的方式,也是一种交际的行为。
一般客人过来,他便叫上他们先打上个几圈,有时候兴到浓处,还要通宵达旦。
有时候输得多了,也不免在日记里面抱怨一句,但是大多数时候,荀慧生都是只管尽兴,不计较输赢。
在他的日记中,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几句抱怨,或者对一些人的一些孩子气的评价。
似乎他与我们普通人一样,一样有着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,一样地为着生活的烦心事忧虑。可是这些并不是说他不值得尊敬,反而是将我们捧在手上的“神”多了一丝人气。
荀慧生逝世的时候,他的一名多年的戏迷,在报纸上刊登了他与荀老先生接触了两件小事。何长高是一名业余京剧团的成员,有时候也在台前演一演荀慧生的《红娘》。
有一天他得知荀慧生也要来市内演出,但是由于一票难求,等他赶到售票处的时候,票已经售空了。
当时他给荀老先生写了一封信,内容就是关于他对戏曲的热爱和买不到票的遗憾。
这封信寄出去的时候,何长高根本想不到这封信会有回复,信封里面还夹了两张《红娘》的票。
不过遗憾的是,收到信的时候,演出已经结束了。
但是正是这两张戏票,让当时的何长高感受到了这位京剧大师的人格魅力。
他也更期待有一天能够亲眼见到自己的偶像。
终于有一天,荀慧生又来到了当初的地方。
何长高就拿着当初荀慧生寄给他的信来到了后台。
这时候,荀慧生正在化妆。他一看到那封信,就想起了这件事,并且对待自己的这位戏迷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。
而且他还问何长高一些他想对戏剧修改的意见,这样不耻下问也让何长高受宠若惊。
就是荀慧生如沐春风的待人待事方法,赢得了自己这位戏迷由衷的敬佩。
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荀慧生的成功也绝非偶然。
如腊梅般坚忍的品格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,而敢于尝试的品质也让他名声大噪。
可人人皆知梅兰芳,无人愿寻荀慧生。
也许荀慧生并未被遗忘,他只是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,存在于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的长河中。
引用文献:
傅谨.红伶残稿,可留真香—荀慧生与《小留香馆日记》[J].读书,2016(05):56-64.
何长高. 德艺双馨 大师风范 我与荀慧生先生的一面之缘[C]//中国演员(2013年第2期总第32期).[出版者不详],2013:51-52.
庄莉,王省民.荀慧生戏曲演出探析——从民国报刊史料看荀慧生的表演艺术[J].戏剧之家,2018(22):9-10.
刘连群."荀慧生的“三分生”说".中国演员(2015年第6期 总第48期).Ed.中国戏曲表演学会. , 2015, 45-46.
李艳艳.超前的荀慧生和时髦的“留香装”[J].中国京剧,2005(05):28-29.